我们用黑色剪纸制造了一个沉浸式空间 和你聊聊非遗 广州店新展
发布日期: 2024-06-15 03:11:39 来源: 洗碗机

  4月15日,有着逾八百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不幸遭遇一场大火。在这场火灾当中,93米的中轴塔轰然坍塌,由千来根木头搭建的屋顶三分之二被烧毁。

  巴黎圣母院瞬间就像一个空有双翅的巨型烤箱,木顶之下,余下的碳灰和无力附着的文明一起降落,全世界为之扼腕叹息。一时间,对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的关注,反思保护和传承,再度被提到公众的视野当中。

  方所邀请活跃于非遗保护领域的艺术家,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张婷与孔琼珮联合创作,以此为话题制造出一个吊挂呈现的纸艺空间作品 “一个空间的怀想”。

  创作者对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建筑意象进行关联再造,以黑色宣纸为重要的关照媒介,将同样珍贵且亟需被保护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放到以书籍、纸张为天然传播媒介的书店文化空间当中,让它们展开奇妙的共振,希望引起人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反思和关注。

  千百年过去,南沟村就像未被工业文化浸染的例外之地,维持着许多与现代文明反差极大的民俗特色,而古老技艺亟待被保护。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 ,唯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朵头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开……” 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南沟村,在保留着历史悠远长久的独特民居地坑院(地面以下挖出的六七米高的土窑),村民们正围坐在炕上,一边唱着当地流传的眉户小调一边剪纸。剪纸的手艺人多为男性,且以黑色图样为主。

  相较今天喜庆节日所见的红色窗花与剪纸,黑色剪纸的表现形式颇为独特。实际上,在中国古代,黑色就曾被先民视为高贵庄重之色而受到不同程度地膜拜。千百年过去,南沟村就像未被工业文化浸染的例外之地,维持着许多与现代文明反差极大的民俗特色,而古老技艺亟待被保护。

  在那里,黑色压倒一切,是神圣而足以祛邪的色彩。而当地人剪纸的时候必咏唱的小调,是盛行于清代的一种唱腔艺术,时间久远,仅靠祖辈口口相传。

  曲调歌词和剪纸的图样,无系统记录,却是重要的研究资料,这几年时有艺术家、学者探访此地,融入当地老艺人的生活,参与他们的重要节庆和民俗活动,为的就是进一步探索他们的创作语境。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求学中的孔琼珮,逐渐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向,在准备本科毕业论文期间,她受到恩师乔晓光的指点,选取了当时少有人关注的河南三门峡地区剪纸艺术作为调研对象,这一契机,让她对黑色剪纸这一特殊艺术表现形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本科毕业论文大多限制在5000-8000字的体量,孔琼珮前后两次驻扎在南沟村里,耗时大概三个月时间,最后交出了5万字的稿件。由于资料宝贵、详实,当时的老师并没有让她做删减,就此提交了论文。此后,她持续开展了长达6年的回访考察,期间,仅因出国留学中断一年。

  遗憾的是,这一宝贵的非遗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近几年每年回去拜访的话,都有老艺人过世,或者有年轻人放弃传承这份手艺。”

  孔琼珮的自白质朴动人,“我们做这件事情,其实也不是为了去构建多恢弘的文化城堡或者纪念碑性的东西,也知道在这种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挺势单力薄的,但我们仍旧是很希望,在这种活态文化仍然还有薪火传承的时候,也能贡献一份力量,能记录的记录,能保存的保存,能帮他们继续改进,然后传承。”

  从个人考察到团队考察,他们通过一次全新议题的关联,一种全新的创作尝试,让这些剪纸作品有了更当代性、全球性的表现。

  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受邀赴意大利参加卢卡纸艺双年展,南沟村作为著名的中国剪纸之乡,成为了主创团队的重要考察对象,他们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调研和实拍,密切与老手艺人交流合作,思考一种契合当代语境的创作形式,最终创作出装置作品《纸的温度》。孔琼珮是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在这一次的展览中,她与团队中的参展艺术家,资深策展人张婷,建立了重要的工作默契。

  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张婷始终以策划者的视角,为纸艺这一创作媒介发声。对纸艺做过深入研究的她感叹,目前国内对纸艺创作并没那么大的重视。中国作为传统造纸技术的重要文明古国,在面对纸张这一拥有极大创作潜力并且兼具古典和当代特质的媒介语言时,反而没有邻国日本或韩国,甚至一些欧洲国家活跃,她认为,中国纸艺大可积极跟当代语言文化,甚至空间艺术做结合,甚至更多的走向国际。

  两位艺术家持续关切剪纸手艺人的现实出路,着重思考怎么样使用当代创作手段提升这一项传统技艺的艺术价值。

  于是,在此次受邀于方所广州店创造的“一个空间的怀想”里,他们通过一次全新议题的关联,一种全新的创作尝试,让这些剪纸作品有了更当代性、全球性的表现。

  为什么选择黑宣,与普通纸张相比,黑宣有什么优势,在创作和展示上会有什么限制吗?

  张婷:我们最终选择了来自皖南泾县的双面黑色宣纸,这是在考察了很多黑色纸张之后所做的选择。泾县黑宣很有出色的视觉呈现效果,在上面写书法或者创作,会看到一种光泽感,对于剪纸创作来说,黑宣没有过多的限制和困难,反而提供了优质的材料基础,对剪、刻和画来说,黑宣的表现都非常沉稳,老艺人们也非常珍惜这样一种材料,因为他们一般用不到这么好的黑色宣纸。

  同时宣纸也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我们想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多元的价值都体现在一个作品当中,所以就做了这样的综合。

  张婷:在展览之前,我们拿到一些平面图纸,对层高做过评估,加上场地整体氛围,比如水泥柱等其实带有一些工业气息,所以我们想要在这样空间里通过悬吊这种全新的作品呈现方式,形成一种从点状到瀑布状的具有群体感的沉浸式空间,以此与观众们进行对话。

  此外,这种形态相对随意的悬挂的方式还考虑到双面宣纸的特殊效果。因为是双面的形式,所以吊挂起来正面反面都很好看,人走过的时候有一点点风推动,纸张摇动会很好看,这比将剪纸装裱在框里来得精彩得多,我们同样会考虑配合顶部射灯的设置来强调现场的效果。

  张婷:书也是和纸有关的,这一点我们两位也一直在讨论,我们从始至终觉得,在这个年代,大量的纸本、杂志书籍,有关这一切在商业上的推动都显得很艰难,这个时代我们正真看到纸质传统书店还在坚守特别感动。书籍、剪纸,它们都跟人的文化还有情感有关,跟纹理有关,跟我们作品背后想传达的关于人类文化遗产的推广的理念也紧密关联,所以我们觉得是一次特别棒的合作。

  张婷:和去年的创作路径基本一样,整个作品从创意到学术的理念,背后的思考,作品表现形式,都由我们来生成,而在具体剪纸的过程中,我们与老艺人共同合作,讨论包括内容,数量,技法等,因为剪纸还是有很多不同技法的,当时我们把所有的老艺人都请到了学校,我们跟老艺人一起剪,用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而这次我们主要是通过远程沟通调整纸样的设计,最后由我们来完成穿线和吊挂的工作,包括到现场布展,理念的诠释呈现等都由我们来完成。

  孔琼珮:说实话,前期跟村民沟通觉得还是有一点困难的,首先就是对于方言的适应,即使我自己作为河南人,对河南西部地区的方言一开始还是很难适应的,再一个更重要的,我认为是同理心。跟村民的沟通,不能像是跟学者或者艺术家那样沟通。我们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都有极大的不同,要做好非遗和口述史的调研,我觉得是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们来回忆和讲述这些故事的。

  我做调研的时候,恰好也碰到了一个高校的硕士生在做毕业论文,他去了以后就向村民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这样一种文化,在近二十年之内有一个怎样的曲线发展”,他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村民们就蒙掉了。所以他并没有在把握村民的叙事方式。只有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了价值认可,当我们对自己的民间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和了解,我们才可以发自内心的去主动保护它。

  受邀参与国际展览和国际合作项目,外国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度是怎样的?

  张婷:作品受到非常大的关注,首先黑色的剪纸在西方人的眼里,是他们从没见过的形态。他们很少见到东方剪纸有这样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觉得很新鲜,此外黑色剪纸在视觉上又有点像西方的蕾丝效果,其实是非常唯美,非常女性化的。我们的创作团队为此还特别拍摄了纪录片在现场配合解说,所以观众在理解上并不困难。

  在传达拯救中国黑色剪纸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思路上,我们用更为当代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这种语言还是很契合国际艺术创作主流的,所以国外观众也非常的欣喜。

  孔琼珮:因为艺术本来就是一种语言。甚至不需要把它翻译成中文,英文,德语这样去跟人交流,所以我觉得跟国外的合作和沟通,并没有特别大的障碍,反倒是他们更希望接受我们这样一种原初的文化形态。而不是由他们过多的干涉,所以,这也给了我们创作上的很大的这样一种自由度。

  方所以“时·尚:时间的对线 年度主题,试图去思考与探索思潮、趋势的背后,真正跨越时间、抵达本质的是什么。作为常年关注艺术史和人类文化遗产的艺术创作者,你们对此的感悟是?

  张婷:我们讨论文化遗产,其实是在说人们对人类文明消逝的警醒,我们对它的支持和传承、保护,也是一种人性能量和时间的关联。我一直还有一个想法,就是黑色剪纸,其实有很多纹样做出来很美,像前面所说的有蕾丝的效果,这个甚至还可以跟时装的面料和图案去做结合,还可以有更多的灵感和火花是可以碰撞出来,这个还可以留待以后的项目当中去探讨。

  张婷自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在读博士,兼任独立策展人、艺术家和艺术撰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展览策划,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孔琼珮,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文化遗产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目前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文化遗产与数字人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