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竟然会成为癌症的催化剂?事实果真如此吗?电饭煲还能不能接着使用?圈圈这就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电饭锅真的会煮出毒米饭吗?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饭锅的内胆到底是什么。
目前,电饭煲的内胆包括有铝制内胆、不锈钢内胆、陶瓷内胆等,最常见的是铝制内胆。因为金属铝不仅受热均匀,而且传热快,是电饭煲内胆的首选材料。
但铝不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是人类潜在的神经毒物,人体长期摄入金属铝,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甚至诱发贫血、骨质疏松、痴呆等。
因此,电饭锅内胆的表面,都会涂上一层涂层,防止铝制内胆非间接接触食物,起到防护作用。
内胆上的涂层一般为无毒的特氟龙,不仅能帮助隔绝金属铝与食物非间接接触,还能起到防粘的作用。
而且特氟龙物理性质稳定,耐酸碱能力较强,分解温度一般需超过250℃,是十分安全的物质。
该实验由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熊金平做相关操作,结果显示特氟龙在温度达到300℃的时候才慢慢的出现分解。
而日常生活中,使用电饭煲时,温度正常情况下不会大于180℃。因此,正常使用内胆涂层完好的电饭煲,并不会危害健康,更不会导肝癌。
涂层脱落会的确会导致铝金属直接与食物接触,但析出的铝含量微乎其微,不用过于担心。不过为了健康着想,当内胆涂层脱落严重时,建议按时换电饭煲为宜。
而且内胆涂层如果脱落,可能会引起食物受热不均匀,出现糊底、粘锅等,影响使用。
在我国,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高发主要病因之一,以乙肝和丙肝为主。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为肝癌三部曲。感染乙肝后,如果不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容易转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形成肝癌。
因此,建议乙肝患者及时遵医嘱治疗,其共同生活的亲属也要积极进行筛查,包括肝功和乙肝五项。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可导致DNA诱变。
霉变食物里含有的黄曲霉素与肝癌的关系紧密,黄曲霉素是肝癌形成过程中主要的风险之一。因此,如果花生油、玉米、大米等因受潮导致发霉,一定要及时丢弃,不再食用。
酒精会影响肝脏对脂肪酸的分解,导致脂肪酸堆积,容易诱发酒精性脂肪肝,逐步发展,则会导致部分肝细胞坏死、纤维化,进而形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终结局就是可能发展为肝癌。
脂肪肝是我国十分常见的肝病。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显示,脂肪肝正在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一大肝脏疾病。
现代人吃得多,缺乏运动,脂肪在身体累积,肝脏会第一个受害,形成脂肪肝。而脂肪肝发展为肝癌,仅仅只需要四步,即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购买电饭煲时,要选择有3C标志的产品,同时能关注产品的能源效率标贴,择优选择。
此外,除了选购优质安全的电饭煲,使用电饭煲时,还要做好这些事情,有利于规避健康风险,延长电饭煲的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电饭煲的安全使用的时间为3-5年,过长时间的使用,可能会引起内胆涂层严重脱落,危害身体健康。
但各种电饭煲的使用频率不一样,造成的损耗也不同,大家要根据真实的情况具体衡量,涂层脱落严重时建议及时更换。
钢丝球摩擦力大,出现粘锅等情况时也能轻松清洗,因此,很多人爱用钢丝球刷锅。殊不知,钢丝球容易使涂层脱落。
电饭锅干烧,温度可能很快达到300℃,温度过高,会加速涂层分解,导致一些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析出。此外,长时间的空烧,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危害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只要大家购买的电饭煲是合格产品,并且合理使用,是不会诱发癌症的,大可不必为网传消息买单。
电饭煲依旧是简单易操作、安全性高的优秀家用电器,不偏听偏信,理性看待传言,才能让谣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