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近七年后,中国的贸易顺差在 2024 年接近 1 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据。
华盛顿的战略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他们对中国制造业的反复“攻击”,以及重组供应链的努力正在被瓦解,进一步通过加税来打击中国商品,效应也会慢慢的弱。
20 年前,中国的电饭煲价格约为 20 到 30 美元。质量一般,功能相当有限。
它煮饭还不错,尽管有时会失控,饭有点硬,或底部会出现一层锅巴。但因为它很便宜,美国和全世界的消费的人都不介意。
现在,如果你去沃尔玛或亚马逊,会发现中国电饭煲不仅价格实惠(50 美元到 100 美元左右),功能也慢慢的变多样化:智能温度控制、可编程定时器和不一样米饭的香气设置。
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电饭煲出口量达到 5700 万台,美国是领先的单一市场出口目的地之一。
一些中国电饭煲现在使用自主研发的感应加热技术,从而烹制出独特而芬香的米饭。
有的电饭煲还能够完全满足特定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比如在美国市场上的电饭煲大多都有烤面包和烹饪各类谷物(藜麦、燕麦等)的功能。
正是这种“为市场定制”的能力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并引导中国制造业不断地走向消费趋势的前沿。
中国的出口数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虽然中国的出口曾经以服装和玩具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但这正在迅速发生转变,现在出口更多的是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制成品占中国出口的 98.9%。它们的种类和质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例如,中国的电动汽车已在许多国家流行起来。
此外,从智能手机到家用电器和高端电器,中国产品都在全球市场占据慢慢的变大的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对功能创新、引领设计和用户体验趋势的不懈追求。
这种能力对其他几个国家来说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不仅需要技术和规模,还需要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对消费的人需求的快速响应。
过去两三年,华盛顿一直迫使美国厂商重组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例如将生产转移到越南、印度或墨西哥。
然而,如果那些坐在华盛顿办公室的决策者们能够访问这些国家,他们就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制造商用来生产美国市场终端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和机械仍然严重依赖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能力不一定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升级的产业生态系统。
无论美国如何努力重建供应链,都找不到满足规模、成本、质量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要求的替代方案。
归根结底,全球的需求是造就中国制造成功的动力,而中国制造也成为引导和创造需求的动力。
所以,任何对中国制造业的打击最终都会抑制全球市场需求,包括抑制美国消费者的需求。
最后,建议华盛顿的官员们用一下中国制造的电饭煲,这种经验可能有助于他们充分明白他们的对华政策与现实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