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再次上台的特朗普极有一定的概率会对俄国采取绥靖政策,从而将目标再一次转向中国。
而随之而来的则是,台湾岛内独立势力越来越猖狂,统一之战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在此战之前,甚至战争之中,我们很可能会受到美国航母舰队的威胁,可以说敢不敢打美国航母。
甚至说敢不敢在美国航母开第一枪之前,就将其击沉,慢慢的变成了我们能否成功收台的关键。
2022年2月,俄军坦克集群以三天拿下基辅的豪言冲入乌克兰,却在乌军星链引导+标枪导弹的游击战术下陷入泥潭。
原本计划中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变成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消耗战。
俄军初期对西方介入规模的误判,导致乌克兰在美欧输血下硬生生扛住了攻势,最终让乌克兰从“待宰羔羊”变成“刺猬”。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曾戏称:我们让俄罗斯在乌克兰找到了‘新健身房’,装甲部队在乌克兰的泥泞中抛锚,直升机编队被单兵导弹击落的画面传遍网络。
乌克兰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抵抗能力,美国和欧盟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规模逐步扩大,到2025年初已经突破了1500亿美元大关。
与此同时,西方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及高科技封锁等制裁,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迫使俄罗斯退出乌克兰。
然而,制裁的效果并未如西方预期那样立竿见影。俄罗斯经济虽然受到冲击,但并未崩溃,反而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能力。
从2023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部署调整步伐,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军重启了二战时期的天宁岛北机场。
这个被称为棋盘形的机场布局,让人不禁联想到了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美军声称,这种布局能够增加敌方瞄准的难度。
然而,在精确制导武器时代,这种看似聪明的设计是不是真的能起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这座曾被日军炸成废墟的机场,如今堆满了C-17运输机和F-35隐形战机,五角大楼的解释很直白:西太平洋的基地太容易被东风快递点名,不如多挖几个备用车库。
美国还在关岛等地增强防空反导系统,美军在关岛部署了所谓的增强型综合防空反导系统,包括萨德、爱国者等多层防御系统。
但是,面对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的挑战,这种传统的防御体系是不是能够经受住考验,仍是一个未知数。
最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美国一度在西太平洋同时部署了5艘航母。这种前所未有的航母扎堆行为,引发了各方的猜测和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展示肌肉的表现,也有人担心这种高度集中的部署可能增加了被一网打尽的风险。
面对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中国并非坐以待毙,近年来,中国在反航母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展引起了国际军事专家的高度关注。
东风-21D和东风-26等反舰弹道导弹被外界称为航母杀手。这些导弹的射程和精度不断的提高,在实战演习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性能。
中国的东风-26则被称作“数学家的噩梦”——要拦截10枚分导式弹头,至少需要30枚标准-3拦截弹。
有趣的是,这些导弹的外形让人联想到标枪,只不过这是一支可以精确打击数千公里外移动目标的超级标枪。
去年,火箭军在演习中用东风-26导弹对南海移动靶船实现千里点穴,美海军私下承认:关岛以东才算是安全区。
除了传统导弹,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DF-17高超音速导弹已经服役,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这些武器被美军称作无法拦截的快递,它们的出现可能会彻底改变未来海战的面貌。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在发展无人机蜂群技术,2023年珠海航展曝光的飞天蟑螂——由200架小型无人机组成的蜂群系统,能通过AI识别航母薄弱位置发动自杀式攻击。
当美国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2024年走访日韩造船厂时,五角大楼的焦虑已跃然纸上:
美国过去十年关闭了13家军用造船厂中的9家,而中国同期下水的军舰总吨位高达110万吨,比美国多出近50%。网友开玩笑说:这造舰速度,比煮饺子还快!
在这场大国博弈中,始终是一个敏感的焦点,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给带来了新的变数,岛内势力的动向引发了大陆方面的高度警惕。
而美国对售的升级无疑是在火上浇油,新一轮对售的规模和内容都超出了以往,美国国会还推动了一系列涉台法案。
这些举动就像是在玩踩线;,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而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真的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还是值得商榷的。
南海海域美国航母与中国军舰擦枪走火的事件也让岛内势力集体噤声——他们突然意识到,美国航母的保护伞可能仅仅是个一次性雨衣。
俄乌战场上的海马斯神线;证明,现代战争已进入发现即摧毁时代。
但中国军工体系展现出更强韧性:某导弹工厂在2024年创下日产3枚反舰导弹的纪录,而美国同类型号生产周期仍需要28天。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布局,在吉布提、斯里兰卡等关键节点建成补给基地,确保战时能源通道畅通。
美国智库推演时发现:美军若介入,第七舰队的所有航母将在72小时内被击沉。
这与1996年形成鲜明对比——当年美军两艘航母就能震慑整个海峡。
如今,中国反介入体系已覆盖“第二岛链”,而美国在俄乌、中东的消耗让其“全球布武”愈发吃力。
俄乌冲突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有几率发生的台海冲突中,能否有效阻止外部势力的干预,将是决定成败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而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上,美国航母无疑是最大的变数,打还是不打?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像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从军事角度看,打击美国航母可以有效瘫痪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为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但击沉一艘航母要多少导弹?美军在关岛的防空系统能否拦截?潜艇部队的隐蔽突击成功率有多高?这些都需要深思。
但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看,这样做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国际制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非常大挑战。
因为在未来有几率发生的台海冲突中,我们是不是有勇气和决心对美国航母说不,非常有可能会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俄乌冲突给中国最深刻的启示,或许不是敢不敢打航母,而是如何让对手不敢派航母。
当东风导弹的射程覆盖关岛,当福建舰搭载的歼-35战机常态化巡航,当分子发现倚美谋独等于引火烧身时,统一大业自然会水到渠成。
我们发展反航母武器,不是为了和美国玩‘互毁游戏’,而是为了让某些人明白——中国台湾省问题,从来都不是一道选择题。
这场跨越欧亚大陆的战争启示最终指向一个真理:捍卫主权的决心需要最硬的铠甲,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让铠甲永远不必出鞘。
当DF-17的尾焰照亮西太平洋夜空时,它不仅是威慑的符号,更是和平的砝码——毕竟,最高明的战略,是让对手在按下启动键前就明白: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