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时,学生对“复”字的意义提出疑问:“教师,‘复路’与‘复道’看着是相同的意思,为什么这儿就要翻译成‘走回本来的路途’呢?”我知道,他们这是与杜牧《阿房宫赋》的“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搞混了。所以,我又给学生展现了“复”的字形演化。
“复”字甲骨文字形的上半部分其实本来是“高”和“郭”的本字,中心是四围城墙,两头部分是城楼或外城。许慎以为,“复”的上半部分是声旁,下半部分是向下或许向自己跟前走的脚丫——“降”字右上部分是它,“夏”字下半部分也是它,上下两部分合起来表明一只脚从城墙或城郭上走回来。既然是“走回来”,那么就一定有“走过去”的进程,所以“复”的转义便是沿着走过的路走回来,许慎《说文解字》说“复,行故道也”正是这个意思。
为了着重走在路上,从金文开端,“复”字又多了“彳”变成“復”。许慎把它们当成两个字,说“復”是“来往也”,意思是去了再回来。从书法演化史上看,最开端是“复”字,后来人们多写成“復”,新中国建立后推广简化字又变回开始的字体“复”,也算是返璞归真吧。
“本来是这姿态!”学生茅塞顿开地址允许,“但怎样又变成了‘重复’的意思呢?”
“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不便是重复走的意思吗?”我持续给他们解说,“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便是这个用法,这儿其实还有引申为‘繁复’的意思。”
由“重复走两次”引申出“双层”和“又一次”,前者比方《孔雀东南飞》中的“红罗复斗帐”,后者比方《桃花源记》中“复前行,欲穷其林”。走过去再走回来,相当于康复到本来的容貌,所以又引申出“康复”的义项,比方韩愈《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一去一回的状况与一问一答、一报还一报的状况很类似,所以“复”字进一步引申出“回复、答复”“酬谢、报复”等义项。比方,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不敢出一言以复”是取“答复”的义项,《孔雀东南飞》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日夜”则是取“酬谢”的义项。
因为读音相同,“复”字还常常被假借为“覆”的通假字,表明“庇佑”的意思。我举个比方:“比方,《诗经·蓼莪》中有几句诗:‘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收支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儿的‘复’其实就与‘覆’是通假字,用来表达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恩德是酬谢不完的。”
“教师,这儿只要一句用到了‘复’字,你为什么把整段诗都说出来啊?不会是想让我们全背下来吧?”学生一脸惊慌地喊着。“仍是你们最懂我了!”我一笑,宣告下课,一点点不论死后学生的一片哀嚎。(柴水兵)